北京的文人生活系列~老北京的茶馆文化
Hide
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听所闻过的茶坊、茶肆、茶楼、茶室、茶园、茶社等等,其实都可以统称为茶馆,一个是专门供人饮茶的、并提供娱乐放松、休闲畅谈的地方,可谓是男女老少皆宜之处。
而说起茶馆文化,最具特色的那必然就要数老北京的茶馆了,或许在选茶择水上不及南方茶文化的细腻,也没有茶道中诸多的流程工序,但在是这杯盏之间的人情世故味,却是谁也比不了的。
身处于老北京的茶馆中,人与人之间的“亲近劲儿”,以及“四海皆兄弟”的传统理念,被展现的淋漓尽致,三教九流之人在小二的一句“来了您内~”后,便能一桌谈笑。
不为茶、不为水,只为这一寸地一方人,喝的是人情世故,聊的是百态人生,这才真正老北京茶馆的精髓所在。而要细说起一切源头,则就要追溯到大清朝统治的时代了。
在满族入关定鼎中原后,为了犒劳英勇善战的八旗子弟,也为了凸现满人的社会地位,所以皇上就下令,所有八旗子弟无需工作便可以月月到朝廷领取钱粮。
如此一来,虽然都衣食无忧了,但也使得大部分的八旗子弟变成了没有工作的“社会闲散人员”,因此久而久之,泡茶馆就成为了他们消磨时间的主流方式了。而这也促进了茶馆业的鼎盛繁荣。
不过,你可千万不要以为老北京的茶馆只卖茶,像什么茶点小食、酒肉面条等都是一些茶馆的招牌,而且按照茶馆的特色不同,还会有形形色色、种类繁多的表演节目,所以坐上一天自然也都不会觉得厌烦。
老北京人睁眼头件事就是沏茶,喝完茶才吃早点。早点以豆浆、油条、烧饼、包子为常品。也有出门至街头铺子摊儿,吃馄饨、豆腐脑儿、面茶、炒肝儿、小豆粥等。
老北京人吃完早点还接着喝茶。喝茶既能解渴生津,也是待客交际之道。过去北京的茶馆儿近乎眼下的交际及信息中心。人们热衷以茶待客,常约上好友到茶馆喝茶。在他们的演绎下,老北京的茶文化变得有声有色。
明晚,我们相约宸冰书房一起听宋老先生讲讲老北京茶馆里的那些故事。
嘉 宾 介 绍
宋玉生,字璟璞,号海旵、亨堂、寿石山翁,四六年生于长 春,书香世家,幼承家学,受家父宋公秀峰先生教诲,六岁起熏习诗书礼乐之家风,在长春、北京等地生活,随父亲进茶馆戏院、品茶听戏,耳濡目染,在家塾中读书、操琴、作画、吟诗、答 对。在文汉堂受私塾先生传习京剧,逐渐懂得京剧中人物:忠臣良将、孝子贤孙、文人学士之美德,领悟中国文化集大成。在京剧中展现民族之精神,忠、孝、节、义——国之四维的高尚品德形象。
由于书香门第之家规、家风,读书明圣贤之理。八岁习字、 学画、操琴、练武,随父亲于家中待客,受礼乐家风之影响。父亲乃当时善丝竹、洞箫之名士,在电台播放,颇有见闻,在家中经常雅集,为 文人所称道。
在数十年砚耕中体现文人画之意境,集诗、书、画、印四美于一炉,善作长卷,有“中华菊颂图”、“灵山慧海”等作品展出。在山水画方面深得张仃先生之法,兼蓄黄宾虹先生墨韵,为泰山 创作“岱顶胜境图”,由吴作人先生题字,气势浑厚华滋。人物画 方面承颜梅华、刘继卣先生笔法,笔下圣贤文人学士、各具面目、 充分体现人文画之气象,穷經治学四十余年,临池不辍独具风格。
在北京创办海旵书院,开设古琴、茶道、品茗论道、听戏赏画、 饮诗答对、文字、音韵训诂、梨园声律等课程。在京剧方面拜菊 坛名宿姜派表演艺术家刘雪涛先生为师,工小生,兼善老生,数 十年如一日,诗酒琴歌、禅茶入道,一种文人生活,烹爐听雪、 采药归壶养生之道。接乾坤之浩气、养灵龟八法之太乙真炁。融书画、京剧、中医养生之道为一体之国粹文化,是一种享受,为 当今新生活方式,书香家风怡然自得。经、戏、联、书、画五科 被中国孔子学会副会长郭齐家先生誉为“国学中永远保留的学 科”。
(5年前)
(5年前)
(5年前)
(5年前)
(5年前)
(5年前)